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邹城
文艺
细节
2010年10月22日 

细节决定成败。

一篇文章,有了细节,故事才更精彩;

一项工作,注重了细节,结局才更完美。

《大项目背后的小故事》(载《新邹城》2010 年<?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10 月14 日第3 版)以通讯的形式叙述了大束镇在项目建设中的一个细小工作片段。整个过程紧张、艰难,情节起伏跌宕,从主人公王俊岩接到任务,到找人、会面、小吃摊夜谈,直至墓主的儿子老陈态度松动应允迁坟,应该说事情有了一个不错的结局。然而,工作还没有结束,接下来,文章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

凌晨4点,王俊岩陪同老陈夫妇顶着刺骨的寒风来到坟地,他肩扛3把铁锨走在最前面,到了坟墓前,王俊岩第一个跪了下来,庄重地磕了一个头,并真诚地念叨:“老人家,对不起了,请您原谅我们的不敬,为了我们大束的发展,只有打扰您老人家了!”祭奠仪式后,他又亲自与老陈夫妇一起铲平了坟墓。

抚篇沉思,不禁为王俊岩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真诚朴实的磕头礼拜举动肃然起敬,脑海里也油然浮现出不久前读过的一篇《磕头》(载《领导文萃》2001 年第10 期)短文,该文形象地再现了中共中央原统战部副部长张经武,于上世纪30年代末一个除夕之夜,在沂蒙山区农户请家堂(请过世的老人回家过年)的场景:

张经武真心地说道:“我们这些工作同志也都和大家一样,普普通通,有父有母,也是祖宗一代代传下来的。已经去世的先人是一代代的长辈,后人敬仰他们,供奉他们,不忘记他们,是不忘本的表现。所以,我既然来了,就给历代长辈磕个头吧。”人们仔细地听着,在还没完全反应过来的时候,张经武已经来到了供桌前,态度虔诚,一脸严肃,学着刚才人们的样子,跪到垫子上,拿起酒壶,在杯子里倒上酒,端起杯子,把酒慢慢浇到家堂轴子前,然后拿起筷子,挨样夹起供品,奠到供桌后面的地上,接着双手撑地,躬腰,低头,以额头触向地面,连着磕了三个头。

两篇文章,两个相似的细节,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历史背景,却穿越70 年的时空,定格成一幅以人性为本、百姓至上的画面;从张经武到王俊岩,一个是战争年代八路军山东纵队的高级指挥员,一个是和平时期从事经济建设的镇街基层干部,他们用最诚挚的举动,用最本真的语言,拉近了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抒写了不同时期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风格和胸怀。

两个工作“细节”,让我们思索,给我们启迪!

 

作者 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