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邹城
文艺
孟子与耻感文化
2013年11月20日 

有位学者讲,“空谈误国,无耻祸国”。那么,什么是“耻感文化”?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既古老又新鲜的词语。

“耻感文化”,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给日本文化类型下的定义,是在区别于西方“罪感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所谓耻感文化,是注重廉耻的一种文化心态。其特征是,这种文化中非常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议论。故其行为将被以诸多的外在社会因素和标准规范所制约、支配,即具有耻感文化特征的人多有别人左右着自己的行动。西方人信仰基督教,认为人从生下来便有罪孽,只有被上帝召唤才能升天堂。东方人恪守礼教,认为天地君亲师是不可违背的伦理,只有尊卑贵贱才保证社会和谐。

从古到今,中国人是很看重耻感文化的,耻感文化可以追根溯源到儒家思想之中。可以说,中国的耻感文化是儒家耻感文明数千年来积淀的结果。儒家极其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理想人格。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希望建立以仁为实质内容、以礼为制约形式的德治社会。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就是说,若仅以刑罚治民,民虽能免于犯罪但却不知犯罪行为是羞耻的;若以德治教民,民便有羞耻之心,且能端正自己的言行,从而自觉地有所不为,自觉地避免犯罪。道德有其底线原则,这种原则的最终实现,是由耻辱感来完成的。

如果说,在孔子那里知耻是对人们行为的外在要求的话,那么,孟子则把“羞恶之心”作为与生俱来的人的内在规定性,视之为人之为人的依据。他认为:“耻之于人,大矣”,“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他特别强调耻感对个人的意义:“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意思是说,没有羞耻感是一个人最大的耻辱。古代中国的耻感文化强调外在的约束力。一个人感觉自己的行为为他人所敬仰,为群体所钦佩,就会产生荣誉之感;反之,一个人感觉自己的行为为他人所鄙视,为群体所贬斥,就会产生羞耻之心。孟子所说的君子三大乐事,其一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孟子·尽心》)这是耻感文化的典型表现。这里所谓的天和地显然都是虚幻的,真正使人感到愧怍的是主体之外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和评价。

道德与人的羞耻感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羞耻感是人的道德底线,丧失了羞耻感做任何恶事都不会觉得良心不安;有羞耻感则会激发行为上的调整,促进理想人格的形成。知耻是一个人立身行世的根本,耻感意识与人的气节操守密切相关,耻感意识是社会伦理标准和道德准则的基础,耻感意识淡化必然导致社会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耻感的人格是不健全的人,缺乏耻感意识的社会是不健康的社会。树立耻感意识,人们才能分辨是非善恶荣辱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呼唤耻感意识回归,弘扬耻感文化,对于社会健康发展尤为必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由于孔孟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耻感文化。因此说,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

在重面子、倡德治的中国古代社会,还有耻辱刑,以羞辱人格为主要手段。历史上最早可以上溯到尧、舜,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主要有:象刑;墨刑;髡(kun)刑;刺字;枷号。客观上减少了重刑,凸显出道德教化的意义。而当代,国外仍然存在,如新加坡的鞭刑,非洲少数国家对小偷割手指、耳朵上做记号等。

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的丰厚,国力的强盛,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有目共睹。但是,在我们无不为之高兴和自豪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道德的滑坡,诚信的失衡,违法败德的现象,精神空虚和信仰迷茫,已是不争的事实。要名利不要道德,要金钱不要脸皮的人和事屡见不鲜。

眼下,在各种类型的培训业中有一句术语叫“破冰”,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解除禁锢,突破自我,但“破冰”一旦过了火,就会滑向“去耻”的方向。特别是“去耻”针对营销、保险、餐饮从业员者更甚。经过一番封闭式集训,心中的“狼性”将被唤醒,所谓的尊严和面子,所谓的脸皮,早扔在地下并踏上一只脚。在洗脑式的变态培训中,“去耻”、去脸皮的招数很多。20132月,浙江宁波一家工程公司的老板提出个要求:每位中高层员工,不分男女,都要剃光头,每月5日剃一次,坚持一年,愿意剃的发给一万元,否则,不剃就交失信金,以此作为员工是否忠诚于公司的一次考验。

多年前,李阳曾站在人群中,与成干上万盼望通过学习英语改变命运的人喊出一句疯狂的口号:我热爱丢脸,生活欢迎我们去丢脸。怕丢脸的人,颜面失尽,不怕丢脸的人,终将光彩照人!2013年,哈尔滨伟良人际沟通艺术学校校长修伟良站在教室里,带领官员和企业老板高声朗诵《热爱丢脸》:“我要在丢脸中学会不丢脸!抓住每一次机会,把当众说话当作过大年!行动贵在果断!当想说,又怕去说的时候,先对自己说:让我丢脸吧,我热爱丢脸!”

还有传销,典型是变异的心灵,洗脑式的精神控制。2012年春,广东惠州市博罗县罗浮山国际静心山庄,隐秘举办的“灵修”班,是典型的“去耻”、“性乱”班,学员多是老板和名企高级白领,每参加一次21天的闭关课程,需交纳10万元学费。“去耻”的说辞:“忘掉你自己,忘掉你的文明,你的宗教、你的文化、你的意识形态,忘掉每一样东西,只要进入那个性行为。”大家可能看过这个报道,深圳富人圈流行喝人奶,甚至直接对着被雇佣的年轻奶妈的乳房喝,引起热议后,有人辩护:“为什么不能引导富人健康消费呢?”假如无耻感、无道德底线,这话好象是对的。

辩证的讲,义与利是人生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人们不追求物质利益,那么又怎样生存与发展?好利并非不好,但要取之有道、取之合法,应该是,义是因,利是果。同时,利有两面性,既有柔性也有野性,如无道德约束,他会变恶。无耻者自身的逻辑是:“总有人比我更无耻”。如:警察抓住小偷,小偷说:我才开始偷,大偷你怎么不抓。例如,贪官落马了,他说:大贪官你怎么不逮。再如,抓住造假的,他说:造假的多了,怎么光抓我。还有,乱扔垃圾的说:不光我扔,扔垃圾的多了。社会生活中有很多事例。过去,有人无耻了、缺德了,还找一块遮羞布,而近几年,有人是赤裸裸的、公开的言行:“我就是不要脸、就是缺德。”说到底,就是见钱忘义、忘单位、忘朋友、忘爹娘,忘掉一切。

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以“不忍人之心”的有无,来定人禽(人兽)之异,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人的本质。《孟子》全书,共有三万四千多字,其中有121个“心”字,其实都是一个“不忍人之心”。人与禽兽不同于什么地方,就在于人的心性不同于兽性。具体地说,就是人有“四心”(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而禽兽没有。孟子学说的根本,就是没有“四心”就不能称为人。如不发展自己的“四端”(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那就缺乏善性和道德。孟子曾告诫人们:“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说:“仁指的是人心,义指的是人走的路,放弃那正道不走,丧失了良心而不知道去寻找,可悲啊!人们有鸡狗丢失了,都知道去寻找。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就是找回来那丧失了的良心罢了。”

同时,也应该看到,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羞耻和道德标准。看影视三十年的变化,从牵手、拥抱、接吻、露点到三级,好象人们对羞耻的免疫力越来越高。这里也有个“度”的问题。若没有道德底线伦理,弱肉强食、损人利己,最终就会把社会变成互害性的社会。举国在做中国梦,若没有耻感及知耻的勇气,梦会遗失、梦会破碎。

有人形容,我们现在生活在象一个“高压锅”的社会,稍不注意就火爆。不是有人车前面没让路就把她婴儿摔死吗!在幸福感上有人热衷于横向比较:他为什么过的比我好?他为什么收入高、有好车、大房子?他为什么能提拔?究其根源,个人贪心或恶意在膨胀。俗话说,知足者常乐。我碰到过一位卖豆腐的普通市民,我说,央视要问你幸福吗?他高兴地说幸福,两个豆腐卖完啦,不愁吃喝还身体好,我幸福。虽然,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礼仪之邦的文明古国,但优秀的传统美德丢掉的太多太多了,新的文明之风并没有和物质财富同步发展。

“亚太地区未来教育讨论会”上提出了这样的警言:“将来毁灭人类的不是战争和瘟疫,而是人类道德的崩溃。”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从古到今,官有官德、商有商德、师有师德、医有医德。古人做生意讲究“诚信经营、童叟无欺、货真价实、买卖不成仁义在”等等诸多格言。传统的医药界有一幅对联:“但愿世间人少病,何惧架上药蒙尘”,这是对义利取舍的一个写照。可惜,这些文明道德精典都丢掉了。全国政协原新闻发言人赵启正曾加重语气地讲:“时间就是金钱,诚信就是生命。也就是说无诚信者必亡。像生产三鹿奶粉这样的企业,必亡。”现在倡导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即“四德”教育十分必要。要建设一个以诚信的国家,必须“以政务诚信为先导,以社会诚信为基础,以企业诚信为重点,以司法诚信为保障”的道德诚信体系。英国的哲学家杰里米·边沁曾说过:“什么是道德?就是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首都经贸大学有位低调的、两度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十佳教师”的教授、56岁的程虹,她说:“我希望大家从自己做起,踏踏实实读书,老老实实做人。我知道这有点儿过时,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操守还是要坚守的。”确乎如此,公德建设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三国中的刘备曾告诫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实际上,我们要实现和谐社会,共筑中国梦,无非两件事:一是改造主观世界(解决如何做好人);二是改造客观世界(解决如何做好事)。大家知道中华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儒、释、道等多元的文化,儒释道在道德建设上有相通之要义,佛教上有句话:与人为善,福虽未致,祸已远离;与人为恶,祸虽未致,福已远离。总之,现在所谓“四德”、“四风”教育实践活动,都是解决如何做好人、做好事的问题。

英国经济学家A·森曾经打过一个著名比方:“道德就象氧气,当它普遍存在的时候,我们往往忽视它,只有当它缺少的时候,我们才会注意它。”确乎如此,诚信亦如氧气,我们现在正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十分需要用优秀的传统美德、儒学、儒风之氧,充实一下我们的社会空间。我们必须法德兼治,刚柔并济,才能共圆中国梦!像温家宝同志所言:“如果我们的国家有比黄金还要贵重的诚信,有比大海还要宽广的包容,有比高山还要崇高的道德,那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是一个具有精神文明和道德力量的国家。”

 

作者:刘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