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邹城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魅力邹城 > 精神文明 > 他山之石

天津市和平区:志愿服务20载 和谐社区暖民心

时间:2009-04-02 00:00:00  来源:本网  作者:邹城外宣网  点击数:252

志愿服务20载 和谐社区暖民心
——写在天津市和平区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20周年之际

今年3月,和煦的春风早早地吹暖了大地。

和平区的大街小巷里新一轮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正在启动。“同在一方热土,共建美好家园”,和平区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的500余支志愿者队伍、70000多名志愿者已经行动起来,投入到这场150天的奋战中。

从1989年3月18日开始,20年间,一代又一代的社区志愿者们默默地为需要帮助的人送去关爱,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志愿服务精神感动着越来越多的人,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诠释着和谐社会构建的历史含义。

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20年前的一天夜里,新兴街朝阳里社区8号楼的朱老爷子起来上厕所时突然摔倒在地上,昏迷不醒,这可把老伴朱大娘给吓坏了。家里就老两口,儿子结婚搬出去单过,那时家里又没有电话,怎么办。无奈之下,朱大娘敲开了楼上吴大夫家的门。得知老人家的情况,当时刚刚从医院退休的医生吴烔一边告诉孩子赶快去居委会打电话叫救护车,一边拿起救护箱来到朱大娘家,给老人进行了一些基础救治。敲门声惊醒了其他邻居,在邻居们的帮助下,朱老爷子被送到了医院。医院大夫说,如果不是救助及时,朱老爷子差点就没命了。

从那时起,吴烔成了社区的“义务卫生员”。这位救治过无数伤员的老战士,用自己的退休金买血压计、听诊器等医疗器械,为社区320名老人入户查体,为100多位患慢性病的老人发放带有自己家里电话的保健卡,不分昼夜、送医送药,不分贫富、分文不取,保证随叫随到。这一干就是20年。也就是从那时起,志愿者的萌芽在这里生根发芽。

1989年3月18日,这一天,新兴街朝阳里居委会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到会的有6位居委会成员、7位居民积极分子代表,他们要商讨一件与这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朝阳里居委会辖区还有13户困难家庭需要特别的帮助。经过这13位与会者的共同商议,他们最后决定要与这13户困难家庭结成“一对一”互助组,进行义务包户帮助。于是,全国第一个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的雏形便诞生了。

13位老人开展“一对一”互助组活动的做法,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和赞誉,成为了当时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弘扬奉献精神、促进社会稳定的有效方法,更是弥补政府财力、人才、精力不足的有效手段。于是,和平区把新兴街作为试点,及时向24个居委会推广。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顺民心之举谁也挡不住。协会成立仅半个月,新兴街的志愿者队伍达到300名,为居民做好事100多件。道路积水、下水道不畅、楼道灯不亮时,都会出现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用劳动和汗水帮助着身边的人,温暖着居民的心。

1989年4月,和平区召开现场会,全面总结推广新兴街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的经验做法。短短一个月内,当时12个街道的261个居委会全部建立“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和“社区服务志愿者分会”。

从此,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如春风般温暖着整个城区,并影响扩大到千家万户,带动着无数居民自觉参与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志愿者行为逐渐成为解释任何一种服务的理念,志愿者精神不仅成为和平区的一种文化象征,更成为这之后和平区在遇到任何思潮中凝聚民心、坚定居民信念的法宝。

经过20年的风风雨雨,和平区志愿者已从当初的13人,发展到现在的71611人,逐步形成了包括单项服务、双向服务、协调包户服务、大型集中服务、设点服务、邻里互助挂牌服务、信息网络服务、心理咨询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涉及社区科教、文化、体育、卫生、治安、环境建设、再就业、便民服务等9个系列70多个种类,年均为每街居民提供志愿服务达3万多件次。

围绕百姓需求 转变创新服务

为了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平区早在20年前就开始开展万户居民问卷调查。区、街、社区根据调查结果达成共识后,确定社区志愿者服务的重点内容。1988年,和平区依托新兴街办事处迅速展开问卷调查:“你需要哪些服务?”、“你是否愿意为居民服务?”这一行动给社会转型时期的人们犹如扔下一颗重磅炸弹,引起了广泛关注。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急需购物、托幼、看病、理发、换煤气等9大类服务,愿意为他人服务和需要服务的人数为21。

于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社区志愿者服务内容大都是为群众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服务形式上,大都是单向服务和一对一服务。这种服务内容和形式,当时使数以万计的居民群众得到了帮助,见到了实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也进行了创新发展。根据问卷调查,居民群众对服务需求更广、服务标准更高的实际,实现了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组织形式的转变创新。

社区志愿服务对象由过去单纯的面向社区困难群体,转变为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服务内容也由过去单纯的帮助人买煤、买大白菜、安装烟囱等基本生活上的帮助,转变为开展社区文化、社区精神文明创建等精神上互助。社区志愿者把社区当作自己的家,利用自己的特长,从不同的方面建设社区这个大家庭。志愿者们活跃在各社区的棋牌队、晨练队、书画社等群众文娱休闲健身团队中,起着带头作用。在居民心中,他们已经成为了树立良好社会风尚,营造精神家园的带动力量和榜样。

志愿服务内容的改变,让居民群众得到了实惠。据初步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区各志愿者协会共创岗位30000多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9000多人。各社区志愿者协会依靠社区中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师、老医生、老法律工作者、老科技工作者“五老”队伍搞专题讲座。推行了“菜单式”讲座,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居民对现代知识的需求。各志愿者协会广泛开展了以“关心老年人、关心育龄妇女、关心散居儿童、关心残疾人”为主要对象的“社区健康行”活动。除请学者、专家和志愿者队伍中的老医生讲授防病知识、健康知识外,还组织了1100多个社区文体队伍,广大居民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强身健体、陶冶情操。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