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邹城
文艺
槐神
2014年07月16日 

城前镇的青邑村,在镇驻地东北6.7公里处。村呈方形,建于唐代。官府曾在此设有驿站,故名青驿,后演变为青邑。

这里有一棵国槐,树龄450余年。高约七米,腰围2.71米。上面三股杈,二层杈七股,再往上小股若干。树冠100多平方米,呈伞形状。虽然树身已斑驳,内中干枯并腐朽了好几个大洞,但枝叶依然茂盛。远看像一片森林,近瞧遮天蔽日,郁郁苍苍。坚挺威武,十分壮观。

树下,被本村80岁的赵景全老人用砖头水泥砌了个6.49个棱的围栏。树南北两面又砌了长方形池子,栽了冬青和木槿花。他儿子在2013年春天立了块石碑,高1米,宽28公分。碑文为“古树长青”。

这棵古槐就是被人们称为的“槐神”,享誉几百里。据当地村民反映,邹城市周围和汶上、梁山一带老百姓经常前来烧香许愿还愿,或看病,或拴娃娃,给古槐披红挂彩,很神秘。

本村人更是奉其为“神圣”。而神汉巫婆以前利用“槐神”给人看病,捉妖拿邪,骗取钱财,现在很少见了。

老百姓逢年过节经常前来磕头。但磕头的心愿各不相同。老年人的心愿是,求“槐神”操心,保佑身体健康,孙辈满堂,年景风调雨顺。中年人的心愿是,发家致富,财源滚滚,全家无灾,儿女平安。

男青年的心愿是,能找个美女媳妇,并打工发财,买楼置车。女青年的心愿是,前程似锦,心想事成,能找个俊男帅哥,共度一生。婚后不孕的人祝愿早添贵子;学生希望步步高升,考上大学,早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然而,也有糊糊涂涂磕头的,没有任何要求,那就是小孩子们。因见大人磕头,便跟着胡乱磕起来。平时无缘无故没人磕头。

最集中的磕头是大年初一的早晨,全村家家户户都端着水饺或贡品前来跪拜。来晚的得挨号排队,十分热闹。

再就是每年正月十五晚上,民间叫小年,即元宵节,村里每户人家都来给“槐神”放灯。各式各样的灯通街放满,简直是灯的世界。人们欢声笑语,孩子们跑跳打闹,热闹非凡。

因人们对“槐神”的崇拜和爱戴,“槐神”自然得给老百姓办事。可想而知,其工作太忙了。不仅负责这一方的刮风下雨、五谷丰收,还要给人看病消灾。不孕的还得送子,连青年人谈恋爱也得操心。而且还得跑到邹城汶上和梁山一带去张罗。若没有分身法,很难完成千百万人的各种要求。

其实,这只是人们对古槐树的精神寄托,没有人真信它有那么灵验,那么大的本领,只不过是一代一代人传下来的当地风俗而已。

老槐树真正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服务的,是该村电工在树身上钉了瓷瓶,架了四五根电线,“槐神”只当了一根电线杆的作用,其余都是虚幻。

据说,离此地三公里东南方向平邑县的五块石村,那里有一棵腰围3.20 米的“槐神”。全树冠系满了人们病愈还愿或许愿的红彩带,气势比这里大。树下香炉一片,经常香烟缭绕,空酒瓶子遗弃了一堆。

临沂地区直接拨款建造了白色大理石围栏。精工细雕,周圆约50 米。滕平公路因离古槐近,向东移了近百米。又建了一些喷泉等景点,如同城里小公园,供游人观赏。

相比我们的“槐神”显得太冷落了。除了市绿化委员会监制了一个横竖比两个香烟盒稍大一点的铁皮牌,注明保护等级为二级、保护单位是城前镇青邑村委会外,再无官方信息。

因赵景全老人在树下建了花池子,附近农户没前来堆放粪肥,“槐神”算是幸运了。

据说,去年有几个顽皮的小孩子把柴火填到树洞里,点起了火,因树内里是干枯朽木,若不是被大人及时发现泼灭火焰,我们的“槐神”也就死掉了———而青邑村便失去了古老的文化根脉。

 

作者:周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