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
邹鲁文化
邹鲁古代的地理环境与原始居民
2014年04月29日 

邹(邾)鲁是我国古代东方的两个诸侯国。在侯国林立的时代,她们就以自身独特的文化风貌著称于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仅孕育出孔子、孟子两位文化巨人,墨子、曾子、颜子、子思等众多的思想家以及工匠始祖鲁班亦产生于这方沃土,而且早在史前时期,其先人们就已在此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远古文明,成为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邹、鲁两国疆域毗连,地域辽阔,位于今山东省南部偏西地区。其北部有巍峨雄伟的泰山拔地而起,高耸入云,苍松翠柏,郁郁葱葱;东部有神奇的蒙山龟顶,云雾蒙蒙,气象万千;南部有小巧灵秀的峄山,巨石叠嶂,怪石层出,如一个个天外来客,诱人遐想翩翩;西部是辽阔的鲁西平原,沃野万顷,坦荡无际,偶尔几座小山隆起,古老的巨野泽纵卧其中,把大地装扮得更加娇娆;西北部有梁山伯、东平湖,曾几何时,亦是白帆点点、渔舟唱晚之区。就其整体地势而言,由东向西,山峰、丘陵、平原。邹鲁两国疆域恰好处在泰沂山区与鲁西平原的结合地带上。

两国域内河流纵横,小溪遍布,河水滔滔,小溪潺潺。其中较大的河流有三条,均衡的横贯其间。大汶河。河水源头有三:一是源出于莱芜市东北的原山,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流去;二是源出于莱芜市南部山区,由东向西流淌;两条支流在泰安范镇西南合流,流至泰安大汶口镇西南,又与源自新泰市的小汶河汇合向西流去,自此以下河段称之为大汶河。它流经今天的肥城、汶上等县市。泗水河。源自今泗水县东部的蒙山南麓,因其四源并出,故称之为泗水河。河水由东向西流经今泗水、曲阜、兖州,而后向南流去,沿途又有许多山泉溪流汇入河中,由淮入海。漷水河。源出于邹城东部和枣庄市山亭区山区。故漷水原在邹国境内,但在历史上多有变迁。三大河流以其甘甜的乳汁浇灌着两岸的肥田沃土。著名的“汶阳之田”、“泗水之地”,早为古人所赞美。在这片古老丰沃的土地上,收获了一辈又一辈,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古老东方文明。

据考古资料证明,早在8000年前后,邹鲁一带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非常适宜于植被的发育生长。山区丘陵地带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平原与沼泽地带灌木丛生,草科植被生长茂盛,大地一片郁郁葱葱,在此生活着众多的动物种群。据滕州北辛、汶上大槚北和大汶口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分析,可知当时在这一地区生活的动物种群有猪、獐、貉、獾、鸡、斑鹿、野马、野狸、四不象鹿等。其中“獐”是我国目前长江流域特有的一种动物;野生四不象鹿已经绝迹。汶上大槚北、兖州王因、泗水伊家城、泰安大汶口遗址鳄鱼骨和鳄鱼鳞片的大量发现,说明早在80006000年这一历史时期,鳄鱼曾在邹鲁大地上栖息生活过;从《吕氏春秋·古乐篇》“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以师逐之,至于江南”和甲骨卜辞所载商王多次狩猎“获象”,以及20世纪70年代末河北阳原丁家堡遗址亚洲象骨骼遗存的发现和大汶口遗址象牙雕刻制品大量发现,可以断定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在邹鲁大地的森林中有野生象的存在,说明在新石器时代邹鲁一带的气候比我们今天要温暖湿润的多。

富饶的土地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就目前田野考古资料向我们表明,在距今8000年前北辛文化时期的原始人类已经踏上这片土地,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顽强地在这儿定居、生存和繁衍,这由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遗迹的遍布给我们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北辛时期的原始人类来自何处?19811982年沂源土门镇发现的“沂源人”给我们回答了这一问题。土门镇遗址出土有头盖骨、眉骨、肱骨、牙齿等猿人骨化石,同时出土有肿骨鹿、野猪、马、熊、猎狗、虎、巨河狸等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使用的石器工具,它属于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距今约40万至50万年,是鲁中山区发现最早的原始人类。此后,又在新泰市乌珠台溶洞、日照市竹溪村和秦官庄、沂水县诸葛乡范家旺南洼洞等遗址发现了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存,由此表明鲁中山区亦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沂源人发现后的几年中,考古工作者又在北起沂水县西南部,南至郯城县马陵山,即沂水河与沭水河之间的狭长地带,先后发现“细石器文化”地点上百处,它是处于旧石器末期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遗存。它的发现不仅给鲁南地区石器文化增添了一个关键环节,而且也给我们勾画出山东大地远古人类活动的足迹。最初他们生活于群山环绕、海拔较高的沂河源头和上游地区,此后他们又向沂河、沭水河中游及其他地区的山前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走去,直至走出山谷丘陵,踏上辽阔的平原大地。约在北辛文化时期,鲁中山区的远古人类来到邹鲁大地,成为这一地区最早的原始居民。我们的这一结论,不仅从山东地区考古所得石器文化谱系较为完整得到说明,而且从北辛、大汶口、龙山文化墓葬形式得到进一步佐证。沂蒙山西部的北辛、大汶口文化类型的墓葬,死者头向以向东为主,有的向东稍微偏北;沂蒙山东侧的胶州三里河类型的墓葬,死者头向以向西为主。从民族学的材料来看,它表明死者祖先所在的方向——沂蒙山区。

北辛文化时期原始人类的生活。从北辛文化遗址发掘出当时人们使用的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主要有打制的石斧、敲砸器、盘状器、小铲、刀等;磨制石器有石铲、刀、镰、斧、锛、凿、匕、杵、磨盘、砥石、、研磨器等;骨、角、牙器主要有骨镞、鱼镖、鹿角矛、锄、凿、匕、勾形器、刮削器、棱形器、针、锥、蚌镰等;陶器主要有鼎、釜、罐、钵、碗、盆、盘、壶、勺、盅、器盖、网坠、锉、弹丸、圆饼形器等。大量石斧、铲、刀、镰、锛、骨锄、蚌镰的出现,说明当时居民已有了原始农业种植,且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农作物主要是粟,农业生产已成为其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并为其定居提供了重要保障。骨镞、鱼镖、鹿角矛、陶网坠的出现,说明渔猎与采集经济依然在人们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陶器生活用具已基本具备,大大改善了人们的饮食条件。农业种植、渔猎经济,不仅使人们定居于新的生活环境成为可能,而且使其进行其他生产活动提供了保障。北辛时期的居民已有了猪等家畜饲养、原始陶器制作、编制手工业、已知缝制衣服、磨制谷物和半地穴式房屋建筑。

北辛时期的人们,对于死者的埋葬以单人仰身直肢为主,合葬、二次葬、同性合葬占有一定的比例;随葬品数量较少,大多是一些陶、骨、牙器和贝,没有石器工具的随葬品,墓中填土掺有红烧土渣,流行一种枕骨人工变形和拔牙习俗。从其流行的合葬、二次葬、同性合葬的习俗,说明当时人们生活于严密地氏族制度之下,氏族成员之间,有着严格牢固的血缘纽带联系。随葬器的稀少和无生产工具的随葬,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氏族内部尚未出现贫富分化。

从其文化层堆积和碳—14测定,北辛文化前后持续了近千年(树轮校正年代为前5300—前4400),此后便被大汶口文化所替代。目前北辛文化遗址在邹鲁发现较少,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邹鲁故地的居民还较为稀少。但至大汶口文化时期情况已大为不同了。目前,在邹鲁地区发现的文化内涵较丰富的大汶口遗址有泰安大汶口、泗水伊家城、兖州王因、小孟、堌城、西桑园、曲阜西夏侯、南兴埠、刘家庄、东韦庄、韩家铺、店北头村、大果庄、八里庙、邹城野店、滕州岗上村等数十处,可见当时的氏族群体已遍布于邹鲁大地。

邹鲁大地的这些原始居民,在以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不仅制作出众多精致优美的石器、骨角器和质地坚硬、漆黑发亮、薄如蛋壳的黑陶器和大量精细的象牙雕刻和玉石器等,而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使古老的东方大地较早地迎来人类文明的曙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摘自《邾鲁春秋》聂凤峻 王洪军 高善东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