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邹城
文艺
哲学带给我们什么
2011年07月19日 

哲学历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时刻融入我们的生活,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哲学思考涵养思想宝库;有人虽没学过哲学理论,但说话做事又包含哲学道理。毛泽东是哲学家,李瑞环是“实践哲学家”,陈云说:学好哲学,终生受用。习近平近日也强调,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正确判断形势,科学分析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看待前进道路上的主流和支流、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学好用好哲学,既是工作之需,也是生活必备。

哲学能给人智慧。哲学是义理之学。我们这个民族是很讲实际的,无论考学、升职、婚姻,甚至交友都要考虑有没有用、有多大用?这和杜威的“有用就是真理”倒很合拍。哲学号称“科学之科学”,具体科学在工作生活中均有不同的用途,但哲学与实际生活似乎无大补益。詹姆士说:哲学烤不出面包来,但它却鼓舞我们的灵魂。亦即哲学不能烘烤出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这种说法多少也能给懂点哲学的人一点安慰。哲学属义理之学,在于通达事理,明辨是非,对社会和人生作形而上的思考。它不是器物之学,不能带给人具体而微的物质利益。哲学不是立拍立现的快照,不是立竿见影的图景,饥饿时不能给你面包,浪漫时不能给你玫瑰。所以目光短浅的物质主义者,请远离哲学;如果你选择急功近利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请你远离哲学。哲学能提升境界。人生境界因人而异,对万物的领悟或境界有高有底,但无论如何,境界是人与万物融合为一体的产物,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哲学没有“近”的实用,但有“高”和“远”的境界。罗素说:自己阅读哲学之后,仿佛感觉到由山谷的天地中解脱出来,看到了多彩多姿的世界。这就是一种哲学眼光看世界的境界。生活在俗务中是一种常态,跳出俗务又是一种境界。人不光生活在物质实利中,还要学会“务虚”;人要思考,还要处理关系,还要追求幸福,这些都绕不开哲学。哲学是管思考的,是管宏观、管全局的,具有超越性。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一个人没有精神的超越,没有意义的追索,没有价值的体现,他的生活就是无核心的零星碎片。为什么有的富人惊呼“穷的只剩下钱了!”这或许是没钱人不好理解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学会“跳圈”。我们平时的工作生活总是一个局部,哲学就是要我们从这个局部中跳出来,“观”世界和人生的全局。通过“观”全局,我们才能获得一个正确的坐标,把握一个前进的方向,用以衡量自己所过的生活有无意义,怎样生活才有意义。哲学是智慧之学。柏拉图说:哲学家是智慧的爱好者。梭罗说过,“要做一个哲学家的话,不但要有精美的思想,而且要这样地爱智慧,从而按智慧的指示,过着一种简单、独立、大度、信任的生活” 。哲学原意就是爱智慧,是“大智慧”。哲学给人聪明,是“大聪明”,是“道术一统”,是“知行合一”。哲学的智慧之处就在于:观察问题入木三分,分析问题力透纸背。也就是说,有哲学头脑的人无论思考问题,还是分析问题,静面上都符合事物的原本状态,动面上符合事物的运行之“道”;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因而是科学的。哲学的智慧之处还在于:它不仅“管”知,更重要的还“管”行,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认识问题、观察问题准确见底,就不会被生活乱像所迷惑;实践过程符合“大道”,成功的几率就高,就不会乱“交学费”。

哲学能给人方法。哲学既是世界观,就能丰富我们的思考;既是方法论,就能指导我们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具有认知功能,同时还具有批判功能和预测功能,是不断与时俱进的,有利于领导者辩证思考问题,正确分析事物,科学做出决策。一是要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克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偏向。从方法论的角度讲,一个人或一个地区工作重心或用力方向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从表象看,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处理复杂,不能乱抓,应该抓主要矛盾和问题的根本。要善于抓大放小,所谓“放小”,就是要放下那些次要的、枝节的、细微的工作;所谓“抓大”就是抓大事、抓要事、抓发展、抓民心、抓根本。二是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向。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发展就要看大方向,看主流,发展中的问题要善于通过发展的途径来解决,不能用牺牲发展来换取局部问题的解决。看干部用干部既要看本质、看潜质、看综合,还要看流向看方式看价值观,最大限度积聚优势,转化劣势。三是正确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克服“见物不见人”的偏向。论先后,人先于物;论轻重,人重于物。从工作的出发点看,要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工作目标,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多为群众谋利,不搞“物大于人”,要保持物与人科学合理的组合关系。从工作的终端看,不能将物质财富作为衡量幸福指数的唯一指标,还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心理、情感、文化、权益等“软要素”,切实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上下合拍,事理交融,这将是社会管理的真境界。四是把握好重点与全局的关系,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偏向。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都处于一个大的系统之中,顾此失彼、本末倒置在实践中都是有害的。了解全局可以更好地懂得局部,对全局看不清的人,对一个地方和一件小事也是看不清楚和处理不好的。首先必须从全局着眼,准确把握局部的地位和作用,集中精力破解制约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其次,必须立足全局,服从全局,调整和做好局部工作。再次,善于把握二者的关系,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见树木,不不见森林,坚持在大局下设计局部,局部服从全局。五是把握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克服“急功近利”的偏向。“当前”和“长远”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牺牲”长远换当前属实践上的“短视”,好高骛远不愿脚踏实地又会缺乏发展根基。事物是发展的,看问题、观察问题、处理问题不能一成不变、顾及一点不及其余;事物又是相对的,而且是相互转化的,要辩证地看,防止绝对化、主观性和表面性。我们这个社会是个“浮躁”、“跟风”的社会,哲学能使人时刻处于冷静、理性、战略的清醒状态,善于“取长补短”、“和谐共赢”。

哲学能给人快乐。哲学的快乐是一种智者的欢欣。哲学是一种“道”,“道”就是一种哲学智慧。“以道观之”——从哲学高度把握世界,对人对事比别人有更深入的观察、更愉悦的心灵体验。故说快乐是一种能力,它属于那些有着智慧的头脑和丰富灵魂的优秀的人。一个人能站在整体的高度观察人生全貌,对人性就有足够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会变得既深刻又宽容。叔本华有一个类似的说法:倘若一个人着眼于整体而非一己的命运,他的行为就会更像是一个智者而非一个受难者了。塞内加概括得很精彩,“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所以哲学的快乐是一种站在高山看小河的快乐,是一种俯瞰人生全景的清醒,是一种精神上的优越。这种精神上的快乐是人所能获得的最高快乐,远比肉体的快乐更持久也更美好。哲人拥有广阔的心灵空间。中外哲人都认为,丰富的心灵是幸福的真正源泉。哲学不仅使人聪明,而且使人境界高尚,气象高远,心胸开阔。心灵豁达能装喜怒哀乐,各种挫折苦难都有回旋余地。遇喜则不揽为己功,遇愁则创造条件化解。明白了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你还会为一时的失意而烦恼吗?知道了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你还会把自己孤立于群众之外,孤芳自赏吗?西塞罗认为,无论怎样称赞哲学也不会过分,因为它能使听信它教诲的人毫无烦恼地度过人生的各个时期。哲学使人学会变通。通则不痛。哲学教给人灵活变通,是因为任何矛盾都有其特殊性,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似流水,心灵融天空。学会触类旁通,善辨万物机理,人与事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对应关系,何来阻塞困扰?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何为?抱怨社会不公,是领导同志们对自己有偏见,这是不全面的。先看自己,再找差距,把因果关系摆清。有些烦恼是因“关系“而生,没处理好自己与外界的关系,没摆正自己与外界的关系,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准确把握角色定位,灵活梳理工作关系、情感关系、责任关系,把问题想通,把手段定准,把事情办实,过一种自信而轻松、坚实而快乐的生活。

 

作者 孙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