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根本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城前镇马兰山村以基层党建“堡垒工程”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以践行“两山”理论为方向,深入实施“党建+”发展模式,强产业、惠民生、促发展,建设美丽宜居新乡村,推动党建工作与集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先后荣获“山东省旅游特色村”“济宁市生态建设示范村”“济宁市经济林管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成为邹东民富村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一、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建强特色产业
马兰山村所在的4个自然村在本世纪之前还是个靠农耕为主的传统乡村,村集体收入均为负债,最多的石门村当年村集体负债多达5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3000元,是全镇有名的贫困村。近年来,马兰山村党委一心一意谋发展,组织村干部、党员代表外出学习寻找适合发展新出路,学习归来后积极与高校专家对接,一起研究探索适合本村的发展道路,最终确定茶叶种植作为振兴经济带动发展的主导产业。村党委书记公方华深知“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的道理,为尽快扭转村民根深蒂固的农耕观念,他采取村干部带头试点种植等方式,发动广大党员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灵泉山茶项目在石门山村落地生根。目前,山茶面积达到600余亩,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万元。
今年4月,村党委又抓住被纳入衔接乡村振兴推进区这一利好政策,积极引进灵泉湖休闲渔业公园建设项目,该项目主要以休闲渔业、大水面生态渔业产业为主,包含灵泉捕捞节、观光采摘、文化娱乐、餐饮住宿等特色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接待垂钓爱好者近万人次,吸引游客10余万人次,年渔业产值可达1500余万元,直接间接带动群众年致富增收6000元,在济宁市乃至山东省休闲渔业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探索创新,盘活资源,加快文旅发展
马兰山村立足生态环境优美资源优势,努力践行总书记“两山”理论,积极抢抓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发展机遇,围绕“邹东深呼吸”,培育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康养等产业。该村充分用好放大特色文化、生态本底、山水旅游等资源优势,先后组织举办生态观光、非遗文化、徒步活动、房车营地篝火晚会等活动,推进“文化+节日”、“文化+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优势。以生态旅游为契机,拓展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鼓励群众按照统一规划方案,自主进行房屋风貌改造,大力发展民宿和特色农家乐,带领群众共享旅游产业发展红利,探索出一条旅游产业富民模式。
三、社区建设,贴心服务,提升群众满意
2021年村庄建制优化后,4个自然村统一合并为马兰山村,合并后的马兰山村面临村庄人口多、人心不齐的现状,为改善这一情况,马兰山村党委按照“党建引领”方针政策,在推动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更以居民最迫切、最期盼的诉求为切入点,加速基础设施建设,150余户村民搬迁到镇驻地康居田园小区,极大提升了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同时,率先成立村级物业服务公司,吸纳本村及周边群众就近就业,既服务了本村居民又提供了就业岗位。搬迁以来,该村先后高标准制定了服务制度,统一管理社区公共卫生、水电费收缴、停车位需求等;对小区道路路面铺油,增加绿化面积,提升绿化档次,增设宣传栏,使小区在亮化、绿化、美化上得到提档升级;坚持村干部值班制度,实行全天值班,对村民反映的急事难事,及时处理,认真解决,对村庄出现的信访问题认真梳理,逐一研究,及时化解,有效预防了矛盾激化,避免了越级信访,做到群众事无小事,有效服务常态化,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四、三务公开、阳光透明,巩固集体经济
近些年,随着村集体经济的蓬勃发展,村庄开展了不少项目和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很容易成为村民关注的焦点,也会产生信访问题。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在党支部的领导下,马兰山村全面实施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村里设立村民议事会、监委会,与现有的村委会一起分别行使决策(评议、协商)、监督(审核、公开)和执行(服务、调解)三项权利,形成重大事项“村两委会商议、议事会决议、决议公告、村委会执行、监委会监督、结果公示”的村民自治的阳光六步工作法;同时,通过公开栏、各类代表会议、广播、明细卡等渠道透明公开三务,切实做好三务公开工作,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真正做到听民意、聚民智、办民事。
文字报道:郑瑞玉
责任编辑: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