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团委书记孙建一行五人,深入郭里镇开展“家校共建,文化育人”调研活动,参观了郭里镇中学,高李村清风苑、凫峄书院,其中高李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家风传承,作为重点调研对象。
高李村自恢复高考以来,先后走出了18名博士,其中1名院士,76名硕士,近1000余名大中专院校生,得“状元村”之美誉,2012年被全国妇联、教育部、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家庭教育示范社区”,形成这种“状元文化现象”,并非偶然,究其底蕴,乃因高李村由孔门七十二贤之中的高柴于春秋时高蹈凫域建村,卜商随之隐居,一村双贤,使文脉肇基,故文化伊始,至今2500多年。
金代时,朝廷出于政治需要,接续道统,以示法统的合理性,金章宗崇孔尤甚,复庙学于曲阜,“延访”孔颜孟三氏后裔,并于地方兴创书院,藉以收揽士子之心,完善社会治理。地方官在东凫山北面,位于峄山之西,创立“凫峄书院”。此前多由“高贤逸士”担负着文脉传薪的责任,下至元明之际“文化”仍然由世家大族所独享!
明末李春茂创办“义学”,用时已废弃的“凫峄书院”之名命之,让教育得以特定范围内的平民化,其子孙五世同居,皆以儒学为业,承传书院,在清初形成了一股新的义学风尚,清末,孔令贻稽查山东学务,誉高李村为济州之“义门贤关”,民国,得黎元洪“泽荫桑梓”之赞。李氏以血脉传承文脉,以家风铸就学风,衍生今天的状元村风 。
据悉凫峄书院已经完成一期复兴工程,在全面乡村振兴之时,定矢志不渝的坚持“赓续文脉,守护根脉”的社会责任。
文字报道:李崧桥
责任编辑:马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