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外宣网 今天是
文化
孟子文化
孟子思想与和谐社会
2012年08月01日 

 孟子思想与和谐社会

 

(刘贵之)

 

孟子,名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学大师。被誉为儒学“亚圣”的孟子,上承孔子,下启百代,否则不会有“孔孟之道”。《孟子》和《论语》尽管同属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细读之,却有明显创新、发展。孔子言论,主以简练含蓄,而孟子细述则善设机巧,  以故事陈述事理,尖刻锐利,有不容置辩之势。孟子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影响、渗透于中华民族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具有治国安邦、协调社会、顺应自然、天人和谐、崇尚人格,陶冶情操、尊老爱幼、安定家庭及社会等多种功能,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尤其是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孟子与以往政治家、思想家的重要不同之一是看到了民众的伟大力量及民众在社会、国家中的重要地位,这就是他所首创的民本思想。孟子生活在战乱不断、群雄并峙的战国中期,他基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得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历史性结论。孟子还说: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怎样才能得民心呢?关键在于“保民”。孟子指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不仅要“保民”,还要富民、养民。孟子强调:“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我们党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执政理念一脉相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其核心思想就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福祉,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民本”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创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就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执法为民为根本,切实担负起法律赋予的神圣使命,恪守创安维稳之责,力行公平正义之效,  既不能“在其职不尽其责”,不作为、慢作为,更不能“掌其权不善其行”,滥作为、胡作为。要关心、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合理诉求,把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整合起来,加快建立和完善“大调解”机制,着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下决心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把法律实现的效果体现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上来,保护普通民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其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权利,切实促进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要切实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政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新形势下,如何把人们的良好习惯变成制度,让制度成为良好习惯?孟子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观点,对我们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也具有较好的启示。社会规矩是社会行为的准则,人生在世,无不需要制衡。大家都按规矩办事,社会就会井然有序。因此,只有全体社会成员都来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都遵纪守法,执法部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管理规范稳定有序、和谐运转,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施好、维护好、发展好。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在以“礼”、“仁”为核心的儒学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他劝说梁惠王说:“王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故日:‘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要求君主、统治者施行“仁政”,认为“仁”是统治者必备的品质:“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在总结朝代兴亡的历史经验时,孟子指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当孟子将其仁政学说归结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崇高思想时,我们可以从中洞见其以仁为纲的博大胸怀。

为“施仁政于人民内部”(毛泽东语),我们首先必须看到:所谓仁政,就是德政,换句今天的话说,就是以德治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就是要尊老爱幼、诚信友爱、人际关系良好、党群和干群关系融洽、和衷共济。当前,我们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共铸诚信”、“公民道德日”、“青年志愿者”、扶贫济困等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倡导“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弘扬孟子所希望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形成昂扬向上、奋发有为、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要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继续推进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要结合职能特点,积极向广大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宣传平安理念,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近年来,邹城市开展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创建平安家庭”活动,把全市每一个公民都纳入了平安创建体系;不少村居建立了“法制文明一条街”、“平安建设宣传巷”,融漫画、标语、普法“三字经”和文明礼仪“五字歌”于一体,使广大群众抬头学法,出入思安,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孟子的“修身”、  “养气”思想与当今的党风廉政建设

孟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人格和道德修养,引导人与社会崇尚真、善、美。孟子指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认为:“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还强调:“养心莫善于寡欲”“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16]

孟子的“修身”、“养气”思想,传达的是一种做人的道理,他告诫我们:一个人,无论你贫穷还是富贵,都必须要有良好的修养和崇高的人格,否则将难以“见于世”。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党政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永葆先进性具有同样的借鉴价值。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党政干部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廉洁奉公,尽职尽责,自觉运用手中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要“善养浩然之气”,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志存高远,淡泊名利,清正廉洁,勤政为民,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经受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大力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干事创业,自强不息;不断培养自己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自立、自强、自律的心理及良好的行为品质,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从少年到白头,从春夏到秋冬”。人生之路虽然漫长,但紧要之处只有几步。广大政法干部作为国家法律的执行者、维护者,更应该注重“修身”、“养气”,要自觉用“三个代表”思想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言行,规范执法行为,严格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要当好表率,带好队伍,大力加强治警、治吏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执法严明、素质优良、能打硬仗、善打胜仗、保一方平安、促社会和谐的政法维稳之师。

四、孟子的“善教”思想与解决当前社会治安问题的治本之策

孟子从“仁政”出发,提出了“善政不如善教”思想。孟子曰: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17]善教不仅得“民心”,还“明人伦”。孟子指出:“人之有道也,饮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18]。孟子还特别强调以身作则和身教重于言教的重要性。孟子认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19]“上好之,下必有甚焉者矣”[20]

“善政”乃治标之举,“善教”为治本之策。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管理社会,“善教”——即通过示范带动、教育引导,使人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进而完善自我、影响行动,都是缓解社会矛盾、谋求社会平安、促进社会文明的重要措施。邹城市总面积1613平方公里,总人口112万人,其中城区人口30万人;辖区内驻邹企业多、新开工项目多、流动人口多,铁路、公路、水路、管道运输线长。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内外多种不安定因素的影响,全市刑事犯罪一度呈现高发态势,社会稳定面临着巨大压力。面对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  一方面采取“善政”之策——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扫除各类社会丑恶现象;另一方面强化“善教”之效——一是抓好宣传。紧紧围绕建设平安邹城、构建和谐社会这条主线,把政法综治宣传工作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摆上重要位置,做到“三贴近”、  “三为主”、  “三衔接”。所谓“三贴近”,即:贴近实际,体现邹城特色;贴进基层,促进工作创新;贴近群众,激发内在活力。借助孟子故里这一优势,唱响“传承孟子文化、构建和谐邹城”的最强音。在日常工作中,寓孟子文化于各项宣传中,使传统文化与平安建设、和谐社会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做到入脑、入耳、入心。所谓“三为主”,即:  常规宣传以强化媒体宣传为主,集中宣传以举办宣传活动为主,亮点宣传以树立正面典型为主。先后总结推广了大束镇“周边联防”、郭里镇“联户拉岗、分片布防、村村联网”群防群治,北宿镇村级治保主任规范管理等基层平安建设的好经验,大力宣传了太平镇幸福楼村盲人调解员朱克荣老人二十多年如一日、走街串巷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先进事迹。所谓“三衔接”,即:政法综治宣传与实现“平安邹城”建设目标任务相衔接,与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相衔接,与做好非常时期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相衔接。去年以来,为解决因经济结构调整、压煤搬迁、城镇拆迁等客观原因引发的社会不稳定问题,我们加大了对《信访工作条例》、  《企业破产法》、《土地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从增强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入手促进了矛盾化解、社会和谐。二是抓好教育。常年不间断地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突出的问题,积极深化“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中小学校“校园净化工程”、少儿文化建设工程、  “青少年维权岗在行动”、  “青少年远离毒品行动”、孟子故里修学游等活动;在全市创建了10个“为了明天一一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示范镇()”和10个“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在289所中小学全部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每月至少对学生开展2次法制教育;市综治委、教育局与里能监狱携手,建立了以开展预防末成年人违法犯罪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永久性法制教育基地,经常组织青少年学生实地听取劳教人员现身说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政法综治宣传和教育引导,目前全市平安建设观念深入人心,学法守法、依法办事蔚然成风,治安刑事案件发案率大幅度下降,广大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和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均达到98%。

五、孟子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与当前的可持续科学发展观

孟子在拜见梁惠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考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21]意思是说,如果不违背农时,那么打下来的粮食就吃不完;如果密孔的鱼网不入池塘去捕鱼,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如果砍伐林木有一定的时间,那木材便用不尽。孟子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对于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确乎关系到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福祉。假如只讲发展,不讲科学;只顾对自然的索取,一味“数罟入氵考池”、  “斧斤入山林”,  以肆意破坏资源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孟子所言“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22],这种因果报应,万事万物皆如此。因此,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在发展循环经济上下功夫,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为孟子故里的邹城市煤炭资源丰富,地质总储量41亿吨,素有“煤电之都”之称,是兖矿集团总部和邹县电厂所在地,境内年产原煤近2500万吨,占山东省的17%以上;年发电量达173亿千瓦时,占山东省的10%以上。作为一个由农业大县发展起来的煤、电能源工业城市,其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面对这一发展“瓶颈”问题,近年来,邹城市围绕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循环型经济强市”的战略定位,始终牢固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速资源型城市转型。积极与兖矿集团、邹县电厂等驻邹大企业联心、联手、联建、联合,围绕煤炭这个主动脉,衍生发展煤电建、煤电铝、煤化工等6条产业链,累计推出各类新产品 300多种;其中利用年产340万吨的煤矸石,建起9座低热值电厂,年发电17.42亿千瓦时。围绕因煤炭开采形成的6.6万多亩塌陷土地,先后投资1.8亿元实施了一系列综合治理工程,成功治理塌陷地2.3万亩,复垦耕地1.8万亩,修起精养鱼塘4500亩,兴建大型鸡、鸭、羊养殖加工厂3处,使塌陷地变成了集农、渔、牧、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高效优质农业生态园。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效益型转变,  由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工业城市向现代化工业城市转变,经济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协调强势发展。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68.02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42.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06亿元,在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评定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分别位居全国第45位和第22位,全市较好地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孟子旁通》一书中高度评价孟子:“古今中外,许多被后世认为是多么伟大,能影响千秋万世的人物,在当时,大多数都凄凉寂寞的。就因为他们在生前不抱短见,不唯利是图,对自己个人,对国家天下事,都是以崇高的人品风格来为人处世的。孟子就是这样的人。”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孟子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传承、弘扬、借鉴孟子思想的优秀部分,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继往开来。要以“乐民之乐,忧民之忧”[23]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4]的责任意识,增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民事不可缓”[25]的只争朝夕精神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26]的拼搏精神,全力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和谐文章,使整个社会顺畅协调运转。

注释:

[1]《孟子·尽心下》

[2]《孟子·尽心下》

[3]《孟子·梁惠王上》

[4]《孟子·滕文公上》

[5]《孟子·梁惠王上》

[6]《孟子·离娄上》

[7]《孟子·梁惠王上》

[8]《孟子·离娄上》

[9]《孟子·离娄上》

[10]《孟子·尽心上》

[11]《孟子·梁惠王上》

[12]《孟子·滕文公下》

[13]《孟子·尽心上》

[14]《孟子·尽心上》

[15]《孟子·尽心下》

[16]《孟子·公孙丑上》

[17]《孟子·尽心上》

[18]《孟子·滕文公上》

[19]《孟子·离娄上》

[20]《孟子·滕文公上》

[21)《孟子·梁惠王上》

[22]《孟子·梁惠王下》

[23]《孟子·梁惠王下》

[24]《孟子·告子下》

[25]《孟子·滕文公上》

[26]《孟子·告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