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最高理想是仁政统一天下,天下归仁。支撑理想的是两个理想的社会制度,即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制度和以贤在位、能者在职为核心内容的政治制度。而指导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我称之为一个理想,两个制度,一个理论基础,一二一。
孟子的理想社会,大致是:远离战争,不杀人;知识分子进退自由,思想自由;发展农业,鼓励商业;老有养,病有医,困有扶,幼有教,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人人知礼仪。
支撑这个理想社会的经济制度是什么样的?以井田制为基础,因地制宜,不断完善。何为井田?当时就有人请教孟子。孟子说:我也只能说个大概。这个“大概”后世也有不同的解释,我们采用一种说法:把九百亩土地分给八家。怎么分呢?每家一百亩,分掉八百亩,还剩一百亩。然后每家再给二亩半宅基地,八家共需二十亩。还剩八十亩。这八十亩作为公田,每家负责种十亩。公田的收获全部上交,种和收的时候要先公后私。这八家子人家九百亩地为一井,这一井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
二亩半宅基地的经营,孟子也作了安排。可能是很得意于自己的精心安排,《孟子》书中三次提到,我们也不妨说一下。大意是房前屋后种上麻,植上桑(那时没有棉花),穿衣的问题就解决了。再养上鸡和猪,特别是要养上母鸡和母猪,老人和孩子就有肉吃了。
孟子对政治制度的设计是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大贤者在高位,大大贤者在最高位。那么谁来认定这个大大的贤者呢?
天,天命。天命是什么?天命是民命,民意即天意。天不会说话怎么任命呢?天通过具体的事情昭示给人。比如大舜让大禹治水,以此来考验大禹的道德和能力。大禹通过了考验,天就同意了大舜的举荐,在舜帝之后让大禹做了天子。如果大禹做了天子之后不像做天子之前那样有道德:不肯为民办事了,甚至残害百姓了怎么办?孟子说,那好办,如果他不为民办事了就找另外的人把它换下来;如果他发展到残仁害义的程度,那就杀了他。他不能叫着天子了,应该叫他独夫。
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可贵的贵民的成分,我认为这一点与孟子生活的时代环境有关系。战国时代,民聚即为国,民散国即亡,民为国之本,在这种社会现实下产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孟子的民贵思想是对社会现实观察思考的结果,不是唯心主义的先知先觉。
最高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仁政呢?如果实行暴政更有利,他为什么还要实现仁政呢?孟子必须回答这个问题,而且必须从基本理论上回答,否则天下归仁的理想就没有理论基础,就有可能陷入到利害是非的争论中。孟子的回答是性善论。什么是性善论,孟子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一个小孩子就要掉到井里了,见到的人难免会有恻隐之心。此时仍然没有恻隐之心的那不是人,是禽兽。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就是不忍心看着别人遭遇危险,遭受痛苦。把这个不忍人之心推而广之去行政,己所不欲,不施于民,不就是仁政了吗!如果谁说自己虽有不忍人之心却无法推行仁政,那是骗人的,又不是叫你搬山跨海,怎么能办不到呢!不是不能,是不为也。
- 上一篇:孟子思想与和谐社会
- 下一篇:孟子的“文化长征”—两次赴齐 难...